心中醞釀好長一段時間想寫一篇台美文化差異的旅遊文,源自於每次回台灣探親時,總會對於寶島美麗的山水那一點也不亞於國外、親切的風土民情、古道熱腸的民情令人感到驚艷。台灣永遠是我的家鄉,在回台灣或是和台灣人一起跟團去旅行時,我才發現許多很有意思的反文化衝擊。台灣和美國不同的文化背景,也造就出截然不同的旅遊習慣。以下是我的小小主觀觀察和不負責任分析。
- 吃和買的無限輪迴vs. 吃夠買夠就好
和台灣人打招呼,從一個呷飽未開始。有吃沒吃很重要,去台灣旅行,一天的行程大約圍繞著吃打轉,又可以說,基本上就是嘴巴沒停過。從早上起來的豆漿油條、早上吃個點心、中午吃個便當、下午點個珍奶當作下午茶、晚餐飽餐一頓之後,還要再去夜市逛逛吃消夜,這才最在寶島最接地氣的旅遊方式。點菜的時候也一定要拼命點到剩很多才不會失禮。如果逛夜市也可以逛一個下午或一個晚上,就是不停吃不停、買不停、殺價還價的無限輪迴。如果跟台灣的旅行團去其他地方玩,吃得不好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沒搞定極有可能遭到投訴。
大部分的美國人對於吃的態度,和台灣人對於民以食為天的精神可說是天差地遠。一方面美國食物標榜的就是大到溢出來,一份很多時候都可以分兩餐吃;另一方面美國人的旅行文化除非是Foodie饕客的美食饕客行,不然真的就只是吃一餐而已。舉個例子來說,外國人在台灣逛夜市,很多時候可能吃一點、買一下即可,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很可能都嫌太多。鮮少會覺得不停的吃跟買就是旅行的定義。
2.貼心隨興的旅行服務
我覺得台灣的服務是真的讓你暖到心裡的貼心,讓你在還沒想到問題時,就替你前瞻性的想到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並且提供服務給你。比如入住的飯店,拖鞋、浴衣、洗髮、潤髮、沐浴乳是基本配備,漱口水、髮圈甚至是牙線、刮鬍刀也都非常常見(啊不過我知道很多人,可能在看到的當下覺得這麼高級,這麼貼心,這麼好,但最後用都不會用,而是選擇全部帶回家XD,如果入住兩天還要把第一天那一份藏起來,好可以多拿一份)。至於在歐美住宿的時候,很多時候就只給你一瓶沐浴洗髮潤髮三合一的一瓶從頭洗到腳的東西,其他的請你自備。
在台灣跟團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一條龍的服務,早上醒來完全不必思考,跟著導遊或領隊就好。就連該買甚麼,好的嚮導甚至會告訴你來日本或是歐洲(或是任何你去玩的地方)這個東西該買哪個牌子(很多時候直接團購表就順便遞過來了)。團員和你基本上也會在那一兩個禮拜全程都和你膩在一起,好的變朋友以後還可以一起約唱KTV還是卡拉ok、不好的話只能努力放耳塞裝睡,好避免交集。
於是當我參加歐美團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時候旅行團只會把你從點A載到點B,其他時間就放妳下來,讓你自己摸索探險。吃飯很多時候也讓你自理。自由時間你要去逛景點買紀念品還是在車上睡覺全都隨你。至於該買甚麼不該買甚麼,則留給你自己去探險。
3.馬不停的旅行步調vs 耍廢海島度假
無論是自助旅行還是跟團去旅行,亞洲客所排的行程往往緊湊且有效率,甚至被人稱之為"行軍式的旅行。"晚睡早起是常態,如果太多空閒時間還會被罵偷懶,或是為什麼不利用時間順道去買個土產?就算是去東南亞這種專門就是讓你耍廢度假的國家,通常旅行團也會安排做SPA、逛個老街、搭船看夕陽之類的各式各樣行程。
反觀我所看到的美國人旅行方式,都是非常耍廢放空不用腦的行程。基本上就是找一個舒服的住宿地點,找一個幽靜的海灘,看書或是曬太陽一個下午這樣。我不知道為什麼美國人對於海灘非常的執著,或許因為除了加州和佛州之外,美國本土其他地方很難得找到像樣的海灘,所以都會想方設法的找海灘去度假。而更高級一點則會是夏威夷,想要經濟實惠一點則會選擇墨西哥或是加勒比海。就算真的自助去歐洲,很多時候也可能一個禮拜就待在巴黎逛美術館、在塞納河旁散步、躺在草地上吃棍子麵包看夕陽等等等。
4.對大眾交通工具的依賴vs對於自駕遊的狂熱程度
不少人在計畫來美旅行的時候,認為美國和台灣一樣,有著非常便利的高鐵或飛機可以載你迅速地到達各個角落,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美國既定的幾個大城市(比如紐約、芝加哥或舊金山市區)以外,在美國沒有車真的是萬萬不行。大眾交通工具的接駁和租車的轉換也並不便捷,因此大部分的人還是乖乖的選擇開車。舉例來說,開車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必須花費5-8小時不等的時間。我永遠記得,有一年回寶島的時候,決定和C到宜蘭玩。而在我們完全沒有車的狀態下,順利搭乘了客運,並且靠著飯店的接駁車到達住宿地點,途中還順勢玩了礁溪老街。這便利性讓C嘖嘖稱奇,也再次見證了寶島的貼心服務。
美國人對於自駕遊則是有特殊的堅持,幾乎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會跟爸媽長時間自駕到某個地方,有時候一開就是八九個小時,彷彿坐車不坐到天荒地老就不是真正的自駕遊。美式公路旅行Road Trip更是在疫情過後變成了新的流行趨勢,但卻也是最接地氣玩美國的方法。
5.千禧年代vs.戰後嬰兒潮怎麼玩
根據Atlantic雜誌的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聯合國估計有大約20%的出國旅客都是來自於千禧世代(現在21到39歲的族群)。而根據Groups Today的報導,有一半以上的戰後嬰兒潮(相當千禧年代的父母,現在接近銀髮族年紀的族群)基本上都會選擇美國國內旅遊,其中又以和孩子、孫子出遊為他們的最大樂趣。不過可別以為他們會虧待自己,畢竟他們一年裡面大約會出去四到五次,算是相當頻繁的次數。
6.覺得太無聊?來談談熱愛大自然的dirtbag攀岩壯士
很多人覺得美國除了幾個主要城市之外,地廣物稀,甚至會讓你覺得有些窮鄉僻壤的味道。出了城市之後看的景致好聽一點是大山大水,難聽(或實際)一點就洪荒之地。只能說台灣因為地方相對小,城鄉之間的距離也壓縮的較小。因此感覺對台灣人來說,比較有興趣的旅遊景點似乎也都以大城市為主,國家則以日本為永遠的首選。
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雖說也享受台灣城市的便捷和脈動,以及被美食所吸引,但我覺得與其帶他們去中正紀念堂,他們或許會更喜歡去類似像千島湖的這種不為外國觀光客所知,但隨手拍都是網美照的秘境。
美國人對於戶外有多大的崇拜?這裡我要和大家介紹一個叫做Dirtbag的詞,如果從字面上來翻,Dirtbag叫做髒袋子,而在英文裡面也代表著不修邊幅或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人,還是個罵人的字眼。但是近年來卻成為一個新的字眼,代表著對於攀岩壯士的一種稱謂和尊敬。是說這些Dirtbag很多時候滿身灰土,特別愛去那些風景壯麗且難以征服的地方攀岩。他們很可能好幾天不洗澡、身上還有些臭味、而且通常也因為對攀岩的熱愛而願意放棄正職,轉為全面旅遊兼攀岩達人。即便如此,可別認為這些看似髒兮兮的Dirtbag一定很可憐,誤以為整天在荒山野嶺沒飯吃還要跟人家討債這樣。如果你仔細看那層比指甲還厚的灰塵底下,很有可能會看到知名的昂貴運動登山品牌。如果真是如此,那很有可能你眼前的Dirtbag,在攀岩圈內小有名氣,或是有一定的份量,也同時是擁有一定實力的KOL。
7.獅子會的善事旅行團vs. 美國公益旅行崛起
美國在新冠疫情崛起之前吹出了一股新的旅遊風氣,就是將旅行與某種公益做結合。比如說,有人在線上捐款領養某個非洲國家的兒童,而這個時候這個基金會不只是讓你領養,同時還會幫你安排個兩個禮拜的旅行,讓你和你領養的小孩見面,和他花時間相處,也帶你四處逛逛,好讓你理解小孩的生長環境。旅行不只是旅行,還必須和人生的某種更高一層的精神意義作搭配,才得以完整(同樣是旅行的意義但這不是陳綺貞的那一首嘿)。當然如果想在台灣來點在地風格的做善事旅行團,我相信也有很多機會,可以和你區域的獅子會或扶輪社接洽謝謝(大誤)。
你有經歷過和你截然不同的旅行態度嗎?最令你驚訝的旅行態度是甚麼呢?來留言告訴我吧!
延伸閱讀: 美國國家公園全攻略、第一次在美國自助旅行、十點美國租車須知、美國人的小費文化、如何搞定美國的漢堡文化、如何搞定美國的比薩文化、計畫美國公路旅行小撇步、十個美西最值得一玩的公路旅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