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P愛看書:想走得長遠,就別再設目標?!


 (圖片取自作者官網

《原子習慣》(英譯:Atomic Habits)是我前陣子看完的書籍,這本書光是在美國的銷售量就超過四百萬,台美兩地都銷量驚人,是紐時和博客來排行榜上的長青樹。《原子習慣》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習慣的重要性和養成方法,比如鼓勵好習慣就讓過程變簡單(想增加下廚機率就把食材先切好放冰箱備用),杜絕壞習慣就讓它變難(想減少看手機頻率就關機或放到角落去)。

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篇章是關於「目標」的迷思。台灣社會對目標有強大執著,比如念書要念第一名或進某大學、打球要全校第一、出國要變台灣之光,新創要賺到破某位數,減肥要減到某數字以下等。

作者James Clear卻分析為什麼目標聽起來很威,但其實不太管用:
贏家和輸家都有一樣目標:你想得第一隔壁班小明也想,可是第一名只有一個,全校第二三四五全都在這個狹義目標的定義下被詮釋為失敗者。很多人就此受傷,從此不再碰運動減肥搞新創唸書。目標會讓你努力,卻無法保證成功,更無法讓你持之以恆的繼續下去。

為目標所做出的改變是暫時的:許多人在減肥成功後復胖,或在拿第一後停止念書練球,因為目標已經達到不再需要努力,但是這也中斷成長,讓你無法長時間在該領域上更加進步。

目標不會帶來快樂:目標的設立非常二元,達成前都是loser,達成後是winner。若你愛上的是達標後所擁有的快樂,這是短暫的。反之如果你愛上的是過程,無論是否達標都享受其中,你的努力就能累積,更能在其中感到滿足。

作者表示,我們都過分在意目標而忽略過程。但是該追求的不該是最後結果。想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讓習慣持久長遠,必須建築在「我想成為甚麼樣的人」上。比如,想減肥到某數字或某腰圍,通常努力設法瘦下來後,又有可能爆吃來平衡自己。如果把宗旨從「我想減多少公斤」改成「我想成為作息健康並熱愛運動的人。」那麼努力培養健康飲食、足夠睡眠、發掘運動的習慣會成為你的一部分,無論最終少幾公斤,都會因為過程開心,而養成更加持久的習慣。

另一個例子則是社群發文。如果你的目標建立在按讚數,粉絲有回應時感到開心快樂,會導致貼文觸及率下降或沒人按讚時感到焦慮難過,甚至想停止寫作。你的情緒被點閱率操控和綁架,因為這建築在他人的掌聲和給予。但是如果你享受的是寫作的過程,而把聚焦轉變從「我想要擁有多少追蹤數的KOL作家」轉變為「我想要成為一個享受寫作並樂於分享的人,」那麼不管粉絲按讚數多少,對於寫作的快樂都不會被他人的反應或回饋而改變左右,也能讓你的寫作之路更加長遠。

書中還有許多更明確的小撇步,在這裡就不贅述,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找來看。

你有設目標後來卻沒有達成的經驗嗎?留言來告訴我吧!



(延伸閱讀:既精彩又寂寞的第三文化小孩學會說不的界線教學101人情味兩三事說話爭取的藝術如何在美國避免和面對歧視遠距離戀愛行不行沒那麼簡單的失業救濟金一切都從清大便開始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ABC vs 小留學生 、紐約客的美麗與哀愁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

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想聽美國女人悄悄話請看<美國女子學>,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