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共通點,遠比那些讓我們分歧的點來的多更多。"(英國國會議員喬考克斯)
M是我的一名白人好友,在金融業上班。她的先生D則是成績非常優秀的腦神經內科醫師,同時也是我先生C的好朋友。M告訴我說,只要她和D回愛達荷州探親,總會遭遇眾人異樣的眼光,只因為D是黑人。而雖說兩人婚姻幸福美滿,也生了兩個可愛的混血寶寶,但是只要站在一起走在路上,就會不經意的妨礙到許多人的目光。
K是一名和丈夫離異的母親。在離婚後為了換個心情,決定重新裝潢家裏,於是請了工人來粉刷廁所牆壁。工人做工不優,許多地方都露出瑕疵。於是K請工人回來調整。不料因為工人已經收了錢,對於調整的事情相當不耐煩,就這樣一來一往之後,工人毫不客氣地說,"你就是因為這樣難搞,老公才不要你。"先不說工人這樣的舉動不但是歧視女性(K真正的離婚原因是先生出軌,兩人和平協議離婚,沒有誰不要誰),但是歧視離婚者,認定婚姻不美滿一定是K的自身問題。
長期以來撕裂美國社會的種族議題,在新冠疫情之後重新浮上檯面。先是川普為了逃避自身政府防疫不周的責任,努力的將砲口指向中國,口口聲聲的喊著中國肺炎,卻加深美國社會中對於亞裔人的歧視,從言語攻擊到肢體暴力,反正見到黃皮膚就開槍,讓在美亞裔吃盡苦頭。接著在美國國內中接二連三也爆出了黑人枉死的案件,也讓美國民意沸騰,到現在都還沒有減緩的趨勢。
歧視議題在美國不是第一次被挑起,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可能不是最後一次。如果說台灣長期以來被藍綠鬥爭和統獨議題所撕裂,美國的敏感議題前三名,絕對有歧視在裡面。美國最初的立國來自於從歐洲來的移民者,搭著五月花號橫跨大西洋來避開政治迫害,尋找宗教自由的淨土。而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就由來自於世界各地的移民者,號稱文化的大沙拉,所慢慢建立起來。這些外來者在美國定居生子,久而久之就覺得美利堅合眾國是他們家開的,對非我族類的不友善態度也慢慢表露無遺。
在新聞接二連三爆出的同時,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台灣人或是在美亞裔人對於這些議題的看法,不只一次聽到類似如以下的言論:
"我沒有歧視,但我討厭黑人搶劫商家,覺得他們罪有應得。"當你把搶劫商家的主角自動設定為黑人的時候,你已經是針對他的膚色在歧視這個人種。事實上,搶劫商家的人可以是白人、拉丁裔(俗稱的咖啡色人種)、也可以是亞裔人。而上述的所有人種,都有那一小部分的人去參與縱火和超商搶劫。
"我沒有歧視,但是美國種族問題本來就根深蒂固,既然你有心到美國,去做所謂風光的華僑,就要有心理準備會被差別對待,不然就滾回你的國家。"亞裔在美被歧視並不是因為他們是新移民,而是因為他們的黃皮膚,其中一大部分更是在美國已經第四代或第五代的亞裔美國人。美國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國家,而在美國,"滾回你的國家"就是充滿歧視的語言,先入為主地的把黃皮膚和新移民畫上等號。這不但是對新移民的歧視,也是對亞裔人種的歧視。
上述的例子都不覺得自己有歧視的問題,但卻都是標準的歧視例子。來說說歧視Discrimination的定義,根據韋伯斯特字典的解釋,充滿偏見的看法、行為或待遇。偏見的原因百百種,可以是膚色、性別、國家、外來者、階級、性向、職業、年齡、貧富、教育等等等。但是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只覺得只要我不隸屬於白人三K黨,沒有擁有過奴隸,整日以獵殺絞死黑人為樂,就是個沒有歧視外加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但是當你活在充滿歧視的有色眼鏡的底下時,就更有可能支持充滿歧視論點的法案或是不支持懲罰歧視他人的法案,然後歧視就繼續在社會中延續,一代接著一代,永無止盡。
歧視並非美國專屬,就算把焦點拉回回台灣,因為先天上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歧視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比如說,來自中國的人一定比較俗氣、沒品味、而且沒啥水準(擁有俗氣品味無論哪個國家都有,連美國也是)、小明成績忽然突飛猛進從全班最後一名考到全班第一名(誰說最後一名不能奮發圖強?),一定是因為他作弊、東南亞來的移工瑪麗亞一定又懶惰又愛逃跑(萬一瑪莉亞勤勞又認分也沒打算逃跑,豈不是無端被苛待?),所以一定要好好管束,免得他變壞、小美的成績不好又愛染頭髮,所以要禁止我的小孩跟她一起玩,免得我的小孩變壞(說不定小美不會唸書,但平日裡常常照顧流浪貓還去養老院當義工呢?)。除此之外,關於性別歧視的例子我也沒少見,我從來沒有聽過男強人,但只要是女強人也往往很難相處、討人厭、嫁不出去、母夜叉等負面形容詞畫上等號。我曾經參與過一個在美國以台灣牙醫為名的餐會,只見在前方端茶倒水登記賓客姓名的全都是女醫師,而男醫師則是在旁邊盡情地聊天打屁就好。
讀到這裡,有沒有覺得歧視的地雷處處都是?好像一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面對那些被歧視的受害人的態度,從來就不應該是叫他們眼一閉,牙一咬,忍忍就過去了,也不是想方設法的為了維持原狀而找各種藉口。歧視的根源或許不是故意,但從來就不應該被容忍,而是應該為被歧視的弱勢聲援發聲,減少這個社會(無論台灣或美國)充滿歧視的噪音。當更多人理解這些歧視地雷的所在,也就會更加謹言慎行,小心注意,而不是在弗洛伊德過世之後,為了點閱率塗上黑臉拍攝跳舞影片。
許多人問我,當遇到歧視,該如何應對?有幾種方法,第一種是蒐證舉報,比如之前在中央公園非裔男子就直接將他和白人女子的對話錄下來。如果對方(比如工作場合)是對你歧視的範圍已經到騷擾或傷害到你的話,那麼舉報告發絕對是你的權利。第二種是好好的交談,如果對方是對你是重要的人(比如家人親戚朋友之類的),那麼有禮貌但堅定的告訴他這麼說或做讓你感到不舒服,讓他們理解你的感受。在談論的時候,並不全然是要他們改變想法,而是讓他們知道,他們腦中認知的真理對你造成傷害。如果他們夠愛你也夠在乎你,會想辦法來調整這樣的心態。又或者是可以問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刻版印象,也許他們曾經被和你同膚色的人造成傷害過,雖說並不該被拿來當歧視的藉口,但經由和你的交談,就有機會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想法。第三種則是不予理會,歧視言論無處不在,最常見的就是在網路上的各種偏激言論。如果我發現留言者並不是真心地想要交談,而是一昧的把言論帶到非常不理性的地方(比如:你就是被左膠媒體洗腦,而左膠媒體又是被中國洗腦,所以你就是跟中共站在一起巴拉巴拉),那麼我會停止留言或是直接不予理會。因為類似的留言者顯然並不在乎自身是否有歧視,也根本沒有想要和你討論歧視的問題,他只想要證明他是對的,並且贏這場口水戰。無論你說甚麼,他通通會用最極端的方法來詮釋,那麼不予理會其實是最恰當的做法。
當我們願意努力拿去我們自身所配戴的有色眼鏡和刻板印象對抗的時候,或許能夠在層層標籤下,看到另一個和我們沒甚麼不同的人類,一樣的怕受傷、一樣的有優點、有缺點、有可愛、有自私的一面、一樣的沒有安全感、一樣的想被接納,也一樣的值得被尊重。
(延伸閱讀:沒那麼簡單的失業救濟金、美國人的美國時間、疫情底下的洛杉磯、矽谷媽媽徵保母、美國亞裔是永遠的外國人?、網路就醫讓她失去孩子、十大奧客病患生死鬥、新冠底下的醫療趨勢、疫情過後的旅遊趨勢、美國亞裔大不同、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美國的醫師娘(上)、美國的醫師娘(下)、ABC vs 小留學生 、紐約客的美麗與哀愁、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如何寫一篇Cover Letter、美國大學文憑值多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