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反文化衝擊


 

"反文化衝擊是存在的。我不知道當我離開的那段時間,不但我改變,其他人也改變了。"(美國演員Scott Bailey)

大家都知道我熱愛旅行,不過若要我說旅行有甚麼缺點,除了有可能染上新冠肺炎之外,我大概會說,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回家之後的反文化衝擊(英文為Reverse Culture Shock)。舉例來說,到過京都之後,見證滿天的絢麗楓紅,立馬覺得洛杉磯那兩三株小小的楓樹真的不算甚麼;在吃過北海道吃過現烤的新鮮海膽之後,我在美國再也不點海膽;又或者是在經歷過甚麼叫做滴水不漏的日式服務之後,在美國這種要賓客自立自強的地方,只會偷偷想念店家給筷子時總會附上的貼心小牙籤。如果說文化衝擊代表著你在面對異文化時的不適應,那麼反文化衝擊則代表著當你被異文化衝擊過後,回歸到原本的文化時所遇到的種種不習慣。當然,以上的旅行例子只是蜻蜓點水,對於那些在國外遊學幾個月甚至是留學或工作幾年之後,在回到原本家鄉文化時,往往需要調適的地方、重新習慣的地方也愈多。

甚麼是反文化衝擊:蜜月後的真實生活和重新適應

和文化衝擊一樣,在剛開始台灣的家時往往會有一陣子蜜月期,比如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親切熱情的人情味,吃也吃不完的幾百種台灣小吃等等,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蜜月期也會消退。你會發現快速便捷的效率背後,代表著鮮少有喘口氣的時間、人情味的背後代表的也是親情的牽絆和責任、至於台灣美食,好我承認我暫時想不出台灣美食背後的缺點。

許多人在面對這樣情況的時候,往往會開始想念在國外的一切,甚至開始質疑自己做的決定。有的時候也會想念在國外的種種美好,這種想念的氛圍也都讓過去辛苦的求學或求職生活被隔著一層粉紅色泡泡濾鏡,彷彿在國外月亮都是圓的,好歹不用管親戚的意見或是家裡的瑣事,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在國外繞了一圈,視野增長,眼界拓寬,曾經家鄉的點點滴滴,現在在你眼裡自然而然不一樣。面對反文化衝擊通常有三種可能性,包括:

A)家鄉變了

如果你有機會接觸美國的華人圈,會發現他們的思想論調很多時候都停在幾十年前的台灣,有時候保守的程度比現今的台灣多上好幾倍都不止。比如我就聽過一名移民來美幾十年的長輩Q太太,孩子跟我差不多大,但是堅決反對孩子跟韓國人交往,不是說那名女生個性機車難搞是個碧取,也不是因為她拉準婆婆頭髮或是咆哮,純粹就是因為,在Q太太眼裡,她覺得韓國文化相對落後。我當時聽到這一席話的時後嘴巴差點沒掉下來,雖說我本身並不哈韓也沒熱戀歐巴,一輩子看過的韓劇不到三部,但我實在不好意思跟她說,我相信韓國和每個國家一樣都有諸多問題,但韓國三星Galaxy手機是少數不論畫質還是和各方面功能都能和哀鳳平起平坐的手機、更有著全世界最快的網際網路(這是愛的迫降女主角的台詞)、甚至在去年拿下史無前例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請問到底是落後在哪裡?

有時候參加一些華人圈裡面辦的酒席或晚宴活動的時候,真的會有時代交錯感,比如他們會堅持一定要女性在前面當招待、穿著大紅大紫的丈母娘敬酒服、畫著七層粉的厚重彩妝,重要人士還一定要在胸前別著一朵鮮花,讓我想到八九零年代參加的婚禮。但事實上現今的台灣隨著時代進步,男女平權問題備受到重視,裝感也因著韓系和日系而以裸妝自然妝感為主流(好啦張雅琴除外)。因此可以想像,這些人對於台灣和世界的概念還停留在他們出國的時候,殊不知其實台灣已經不是過去十幾年前的台灣。而往往離開的時間越長,回去後就越需要改變。

當然不只是文化上的改變,很多時候甚至是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和互動也會需要調適。沒有你的家和家人隨著這些時間自行運轉,或許已經運行出一套"沒有你也活得好好"的模式,讓你重新回去時,必須要重新想辦法融入和調適。

B)你變了

或許在外留學的經驗改變了你,你不再是那個離開前唯唯諾諾的小女生,而是頗有主見的幹練女性,但是你身邊的家人或朋友或許還是用著舊有的模式和你互動,讓你不自覺的會回到那個面對他們甚麼都說好好好的女生(即便你心裡不痛快);又或者是你開始大聲的向家人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反倒讓他們不習慣你的改變,進而產生僵持或衝突。有的人甚至會因為你擁有出過國的這段經歷,而對你冷嘲熱諷或是排擠,令人備感失望和難受。

C)你和家鄉都變了

適應期要多久?因人而異,很多時候,這長度也跟你在國外的時間,以及你自己在出國的這段期間,和家鄉的聯繫程度有關係。有些人在出國的時候,晚上回家還是關注台灣新聞或追著當紅的劇,甚至也只交中港台的朋友。有些人則堅持切斷一切和寶島的聯繫,不看不聽不問。

關於這段過渡期的調適方法,我有幾個小小方針來和各位分享:

  • 出過國不代表你有著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是代表著你有一定程度的幸運:人類內心的渴望往往是成為那個出類拔萃的人。我們渴望與眾不同,而亞洲的教育制度下,要我們學習時時刻刻都和別人競爭,想辦法藉由"比他好"這個事實,來凸顯你自己的好。但是把話說開了,能有機會出國的人,大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幸運,無論是鑽石硬的後台、順風式的努力(不要跟我說都是你自己多努力多行,還是有一大部分逆風式的族群努力半輩子還是不成功,很多時候,天時地利也要幫忙才能剛好搭配你努力來的人和)、足夠的鈔票等等。因著這些幸運,你比別人多了這一份機會出走,這不代表著你有權利認為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有人努力出國,有人努力賺錢,有人努力生養孩子,在我看來沒有誰比較好,只是每個人人生的選擇和際遇都不一樣。真正出類拔萃的人,不需要靠著和他人比較才能顯出自己有多不一樣,更不需要把你的出國經歷掛在嘴邊,好讓鄰居街訪讚嘆。
  • 不用特別炫耀,但也不用特別掩蓋出國的經歷與事實:很多時候,會想要努力表達自己有多厲害多強,其實是因為內心裡有著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才需要拿其他東西和別人比較。有些人甚至會為了融入某一個群體,而掩蓋出國的經歷,好讓自己不會被排擠會欺負。這拿捏的分寸見仁見智,但我經驗是,當你擁抱了自己不完美的狀態,接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事實,就會慢慢的也能夠寬以待人。當然,履歷表上面的學經歷當然可以放,在對的地方行銷自己出國的經歷也是好的,但這一切當然也要有適度的行為來襯托,不然到最後就只是耍嘴砲而已。
  • 除非是特定族群,不然大部分的人對於出走或跨出舒適圈的經歷,並不會有興趣:我知道這是個不討喜的事實,但還是要說出來。不要說台灣,在美國擁有護照的比例都是低於一半的人口,而放眼看美國的新聞,能夠真正聊到國際事務的新聞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在講川普今天又聊啥幹話,或是這裡動物園今天又走失了哪隻黑熊之類的新聞)。因此對於這類族群,我不會努力鼓吹自己在國外的經歷如何如何,而是就在任何國家會遇到的人一樣,努力尋找和他的共通點(無論這個共通點和出國是否有關係)作為切入話題的點。當你對於一個人好奇,會將焦點置入他人身上,而大部分的人也會在這時候侃侃而談他自己,有的時候,有些人也會因此而轉過來聊你,開始對你產生興趣,進而更願意聆聽你想分享的事情。
  • 因著不一樣的經歷,讓我更謙卑:謙卑不等於假掰,客氣更不代表著"其實我很喜歡你讚美,但我不想看起來驕傲,所以我要假裝說我沒那麼厲害。"我承認這是連我自己都在不停學習的課題,也是在看得更廣之後,對於和我思維經歷想法不一樣的人有著更包容的心,不需要時時刻刻的去和別人比較競爭。經歷不需要用來凌駕於人,而是能夠拿來幫助鼓勵那些有需要的人。

無論是文化衝擊還是反文化衝擊,隨著時間過去,都會慢慢恢復。祝福各位調適愉快,能夠在回家的路徑中,找到最舒服也最適合自己的定位點。

(在寫這篇文章時有參考美國外交部公布的反文化衝擊相關議題,想看更多相關資訊請看官網。)

(延伸閱讀: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我的小胖老闆遲來的右邊先生患難見真情遠距離甜心診間愛情故事十個不可不知的舊金山天龍國文化十點讓你了解美國的小費文化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美國的醫師娘(上)美國的醫師娘(下)ABC vs 小留學生 紐約客的美麗與哀愁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

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更多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更多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