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美國是用同一種語言被分開的兩個國家。"(蕭伯納)
俗話說歪國,喔不我是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反正別人家的草皮總是比較綠。崇洋媚外的心理在台灣隨處可見,比如:補習班聘請金髮碧眼的老師的薪資總是比黑頭髮老師來的高(即便說不定亞裔老師的經驗更豐厚,資歷也更顯赫)、交一個外國男朋友一定會被投以艷羨的眼神(然後轉過頭去在網路上大罵你CCR或是ㄈㄈ尺)、甚至只要去國外喝個洋墨水拿個學歷,就算是野雞或學店大學也極有可能因此身價比台灣本土大學來的豐厚(延伸閱讀:小留學生vs. ABC)。但是對於在美國生活過的人來說,反而會覺得許多在美國本土根本先決條件有夠不優的普男,就因為回台灣而瞬間變成天菜,總會為此搖頭感到好笑。但殊不知,其實美國人自己,即便有個大聲公總統整天講著美國好美國妙美國呱呱叫,崇洋媚外的心態可一點兒也不輸台灣,甚至還有過之還無不及,今天就來聊聊美國人的哈英心態,在英文中稱之為Anglophile(英語小教室:將這兩個字拆開來,Anglo是指大英帝國、而Phile則是愛慕的意思,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是愛英人士,俗稱的哈英族)。
不得不說只要是和歐洲主要國家沾上邊,特別是萬一還有一點口音的話,通常美國人都會帶以半崇拜的眼神。其中又以英法為上上等,其次則是加拿大和紐澳,那麼就會瞬間矮入一節(這裡沒有貶低的意思,而是美國人對口音都分不太清楚,但不知道為什麼大英帝國崇高的地位在他們心裡就是屹立不搖)。不得不說美國人對英國人真的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如果說對法國人或西班牙人的感覺代表著生性浪漫外加海鮮很好吃以外,對英國人就是有一種"本是同根生"的矛盾情愫。一方面我們擁有相同的語言,不用蹦啾而是哈囉,甚至因為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而許多文化的因子和建設,就這樣鑲嵌在美國歷史裡面。
受美國教育,英國文學是高中必修,從莎士比亞、珍奧斯丁、到狄更斯都是我們必讀的文字。我在美國遇到無數個傲慢與偏見的粉絲(通常女性居多),可以把裡面的完整對白近乎一字不漏的背誦出來,而每個粉絲也都在偷偷的期待著自己生命中(雖說不存在)的達西先生。讀世界歷史和美國歷史這兩門同樣也是高中必修課時,日不落國的大英主義在十九世紀席捲全歐,其各個政策和主要君主也必須拜讀。英國電視劇和電影也在美國受到極佳的評價,包括在我大學時期十分火紅的Downton Abbey(幾乎每三個女生裡面就有一個是迷妹,曾經一度有一千多萬的美國粉絲觀看)、前一陣子狂掃艾美獎的The Crown(最後一季明年播出,令我十分傷心)、以及最近新出的維多利亞女王Victoria,也都在美國引起一陣風潮。同樣都是說英語,可是英國式精緻的用詞和罵人不帶髒字的對白,就是令人看得過癮許多(用台灣的角度來說大概就像我們看甄嬛傳那部每句對白都像紅樓夢裡的章節那種感覺)。
更別提到美國人對於皇室的愛戴,根據CNN和紐約時報的報導,美國人對英國皇室可說是為之瘋狂的地步。無論是2300萬人在早晨起床來看威廉和凱特的婚禮(連C都問我要不要早點起來看被我翻白眼)、甚至黛妃和查爾斯王子的婚禮,也是80年代最多美國人觀看的新聞之一,一直到近期梅根哈利的婚禮、威廉和凱特的孩子誕生等就更不用提了。而黛妃的喪禮,也有著3000多萬美國人觀賞實況轉播(我還記得當時人在美國唸書,也一同觀看轉播)。歐巴馬總統有一次在會晤查爾斯王子時,半開玩笑的說,"我覺得美國人非常喜歡英國皇室和其成員,甚至多過於美國自己國家的政治人物。"對皇室的尊榮重視可不會移愛複製到其他皇室上面,波士頓大學的歷史學家Arianne Chernock就表示,"你不會看到美國媒體大肆報導日本天皇的大小事宜,我認為美國人對英國皇室的熱愛是來自於美英特殊的,深根似的關係。"
對英國皇室的熱愛,讓美國對於英國人的刻版印象就是彬彬有禮和風度翩翩的紳士。根據YouGov網站的調查35%的美國女人都覺得英國腔具有無限的魅力,甚至有高達39%的美國女人說英國腔非常的誘人。但問起英國人對於美國腔的看法呢?只有11%的英國人覺得美國腔很吸引人(我不怪他們,連我都覺得美國腔並不吸引人)。英國Independent網站也對這個現象進一步分析,發現擁有英國腔往往就代表著在美國可以吃很開,其中一位英國男子說當自己把英國腔這項特點放在約會網站和APP上之後,邀約就源源不絕的來,而這些女生特別對他的腔調感興趣,也為戀情開啟了下一步的可能性(有沒有覺得和台灣女生對美國男生的刻板印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一句老實話,以前我對於這些哈英族是沒啥感覺的,甚至看待他們的態度就像看待台灣女生追逐真小留學生假ABC一樣,說白了些就是這些人到底有啥好哈的我不明白啊!但在我去了英國玩一趟之後,徹底改觀。不同於歐洲其他各國帶給我的是新鮮感,在英國我卻像是找到許多和美國文化中的雷同之處,有種似有似無的熟悉感。但和美國相比,英國又擁有更承受的過去,在歷史的淬鍊和沉澱之下,擁有金錢也買不到的事故感。比如:勝者寫歷史,在二戰之後的美國崛起,導致於美國學生在讀這段歷史時,總會把羅斯福總統塑造成為帶領世界走入光明的大英雄。但是也是到歐洲走一趟之後,我才覺得雖說羅斯福的貢獻功不可沒,但真正帶領同盟國度過黑暗且堅持不放棄的,是英國首相邱吉爾。又比如,波士頓的劍橋學區固然美麗,世界一流的學府哈佛就是擺在那裏,但是當我參訪過英國的劍橋之後,才發現哈佛的創辦人其實在當初也是劍橋的學生。從倫敦大城市到科茲窩的鄉村區,從披頭四到艾德兒,其歷史和文化讓我感到眼花撩亂,只恨在英國的時間不夠長,並且斬釘截鐵的告訴C,以後一定要再帶小孩回鍋。
再說,看完王冠The Crown還嫌不過癮,不但追完Downton Abbey,連黛妃生前的訪問都看,最近愛上Victoria維多利亞這部電視劇,陷得頗深還無可自拔。曾幾何時,以前對哈英族嗤之以鼻的我,如今也不敵大英帝國的魅力,愛看英國連續劇、喜歡翻閱英國皇室歷史、愛喝英國下午茶、以及迫不及待的想回英國去旅行。但我保證這不代表著我認為英國甚麼都好或政策一切都對,我覺得每個國家都有他的問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市井小民的生活,我相信都是優缺點並存的世界,比如他們的食物,真的就比較沒那麼推薦(誠實)。
但英國文化,我還是會繼續愛下去的(大心)。
PS…題外話:這篇沒機會聊到英式下午茶的店家,來分享我的愛店Rose Tree Cottage,在《在地人玩美西》裡面有介紹。我本身也非常愛喝英式下午茶,美國俗稱的high tea,尤其在婚前派對Bridal Shower最為常見,一群女生帶著英式帽子挺著小指喝茶,外加吃著假掰的小三明治和點心。我在洛杉磯也喝過好幾家,但至今覺得最道地的還是洛杉磯的Rose Tree Cottage。老闆是英國人,平日裡也和英國大使館有著密切活動,接待過不少達官貴人,更是曾經被布裘夫婦包場(他們還沒離婚的時候)。連梅根王妃在和女王喝茶之前,也跑去這家練習英式下午茶的各項禮儀和喝茶之道。雖說這家有點跩,而且周邊商品貴又不實用,但如果我真的想要感受英國氛圍,還是會固定來這家報到(無業配單純分享)。
(延伸閱讀:英國美食大集合、英國倫敦的都市禮讚、搭程歐洲之星全攻略、歐洲旅行購買機票和搭程心得、相見恨晚:倫敦的夕陽、帶著登機箱到歐洲旅行、英國小鎮科茲窩、英國劍橋世界級的學府、英國住宿大集合、英國自駕遊須知、倫敦秋吉爾博物館、美國人的美國時間、美國亞裔是永遠的外國人?、網路就醫讓她失去孩子、十大奧客病患生死鬥、新冠底下的醫療趨勢、疫情過後的旅遊趨勢、美國亞裔大不同、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美國的醫師娘(上)、美國的醫師娘(下)、ABC vs 小留學生 、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
加入Dr. Phoebe的臉書、更多Dr. Phoebe的文章、關注Dr. Phoebe的哀居
想聽美國女人悄悄話請看<美國女子學>,更多美國文化分析請看DrP新書<美國人的真正生活>,更多美國旅行資訊請看DrP新書<在地人玩美西>!
留言
張貼留言